張劍鋒作品
信仰:生活是藝術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信仰的真正的存在意義便是:信仰=再生”。張劍鋒不信仰任何宗教,但他卻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虔誠地對待藝術,藝術是他的至愛,藝術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之物。他把藝術精神還原於生活,常以自我觀照藝術,又藉以藝術反觀自身。以生活的態度對待藝術,藝術品就會被灌注一種鮮活的生命力;而以藝術的態度審視生活,則生活場景處處充滿著一種詩情畫意。他曾管理過企業,當過政法幹部,後來又成為文藝的高管。無論是在藝術的邊緣,抑或是在藝術的中心,他都會以飽滿的生活熱情、敏銳的審美直覺,參與甚至親自組織各種藝術活動。在生活中發現美,在藝術中創造美,在這雙重的審美愉悅中獲得自我存在的價值。多元素的烏托邦、多元素的人文訴求、多元素的藝術審美,使他的生活場景,時時體現出雨後長虹般的七彩斑斕。他喜歡武術,有武術之動感;他喜歡音樂,有音樂之旋律,他喜歡舞蹈,有舞蹈之節奏;他喜歡攝影,有攝影之光感;他喜歡詩歌,有詩歌之意蘊;他喜歡書法,有書法之陰陽;他喜歡繪畫有繪畫之色彩。英·克萊夫貝爾在其《藝術》中講:“藝術是一種沒有傳教士的宗教”。“藝術能夠為社會做點什麼?它可以給它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是拯救它,因為社會是需要拯救的。”“現代人之所以要轉向藝術,不僅是為了完美地表達透明的情感,也是為了獲得藉以生活的靈感。”張劍鋒認為,藝術可以淨化人的心靈,開啟人的智慧。而藝術沒有宗教的清規戒律,因此,藝術是自由的,藝術是再生的,藝術是永恆的。
張劍鋒作品
定位:從專業看業餘,
從業餘看專業
書法的專業與業餘是現代人的一種劃分。中國古人歷來都視藝術為學問之餘事,特別是書法更是“學問中第七、八乘事”,因此,在古代幾乎所有的書家都是業餘的,從來沒有人願以藝術家自居。然而,進入現當代社會,尤其是當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時代,書法從傳統藝術體系中分離出來,效仿西方繪畫,逐漸走向專業獨立,書法家也像畫家一樣被列入藝術家名典,這在當下已司空見慣。張劍鋒與其同齡人一起伴隨著中國書法的復興,走的都是業餘創作之路,書法不是他們掙錢吃飯的門道,但他卻把工作的業餘時間全部用到了書法上。後來,他以出色的書法創作成績多次入選國展,又由“業餘部門”轉入“專業部門”,人生角色的變化肯定會帶來個體心理上的些許波動。諸如書法審美的視角變寬了,學習交流的場面變大了,同時“專業部門”所引起的公共視線及其為個體創作帶來的壓力感也隨之增加了。年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換屆,張劍鋒被選為書協副主席並兼任行書創作委員會的主任,負責全省行書創作及研討活動。後就有網評調侃張劍鋒道:“專業中的業餘,業餘中的專業”。對此,他刻骨銘心。但他卻以更加積極的、平和的心態面對現實。他認為這句話對他的定位很準確,他把此句話當做激勵和鞭策自己創作的警言,永遠牢記在心上。他坦然地認為,自己與協會的那些專業書家相比,自己首先是一位文藝的管理者、組織者,書法創作本是業餘的角色;而與其他業餘作者相比,自己又不能說不是搞專業的。前者的定位,能使自己經常保持一種謙虛謹慎的務實作風,努力進取,不斷提升自我藝術的空間;而後者,則會時常高標準要求自己,變壓力為動力,向著更高的境界邁進。令人欣慰的是,自己同時擁有專業書家所未有的業餘後場和其他業餘作者所不具備的專業平臺。這種進退裕如的空間餘地、清醒的憂患意在場,必然會大大改善他的藝術思維和學術理念。從專業看業餘和從業餘看專業,經常換位思考,有多變的自我、多元的人生,也有多重的感受、多樣的收穫。
張劍鋒作品
支點:書法與繪畫如果說在張劍鋒的藝術生涯中,始終有一條伴隨他成長和發展且又不間斷的歷史主線的話,那就是書法。從朦朧意識,到啟蒙覺醒,再到自我創作,直至走向藝術的殿堂,張劍鋒遇到了諸多藝術的領路人。先是親身父母,然後是中學老師王立功,最後是書家張海。他感恩能一路結緣書法,儘管不可避免地也走了一些彎路,但書法這條線已是他的重要生命線,是他人生的重要支撐。在途中,他若倦了、苦了、煩了、痛了甚至哭了,都會在書法這黑白陰陽世界裏找到心靈的慰藉。他常說書法有三態:靜態、動態和神態;書法有三美:建築美、音律美和詩韻美;書法有三寶:精、氣、神。他信奉費老的那句話:寫字是說話,書法是唱歌。在書法創作中,堅持傳統,發揚傳統,他主攻行書,先後從柳、虞、顏、歐、張猛龍中汲取傳統營養,打下深厚的傳統功底,最後從米芾、蘇軾二家出,兼收當代大家沙孟海等人的書法審美質素。其風格有顏之渾厚,米之淋漓,蘇之綿密。但對於個體風格的形成他從不刻意地去追求,而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講究從內心軌跡中來,自然流露出一股濃濃的書卷之氣。年張劍鋒在清華美院創研中心創辦張劍鋒書法高級研修班,成功地舉辦了“觸摸自然,追模先賢”書法尋根遊活動,進一步張揚了他的書學理念,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書法人才,在當今書壇產生了較大影響。
除了書法之外,張劍鋒的藝術生涯又多了一個支點,那就是繪畫。繪畫雖然比其書法來得稍稍遲了些,但他對其執著的情意絲毫不減於書法,並且打算今後將會永遠地執著下去。由於他在省文聯分管美協,因此他會比其他作者擁有更多的美術資源,正像書法的定位視角一樣,也會獲得一種更加寬闊的藝術迴旋餘地。他主攻花鳥畫,那一花一草、一蟲一魚,盡顯個人性情。構圖簡約而不簡單,小尺幅中能見大境界。加之他有深厚的行草筆法功底,落款題字,悠然自得,比其一些不善寫字的畫家來則更有一種優勢。書與畫筆法本同源生髮,二者結合相得益彰,使畫作平添幾分藝術魅力。
書法與繪畫,猶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羽,將伴隨著張劍鋒的藝術生涯,自由賓士、飛翔。
張劍鋒作品
修身:完美主義的
藝術追求
張劍鋒既是一位德藝雙修的綜合型的藝術家,又是一位出色的藝術管理者。他說自己喜歡追求完美,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外表整潔端莊,腰板挺直,步伐輕捷;言辭自然溫和,但不苟同;目光如炬,但不盛氣淩人。加之他身材高大,文化修養深,頗有一種領袖氣質。多年的政法戰線閱歷,造就了他公平公正的品質。也許是身為領導幹部,他對自己的道德標準要求極高,在國家要盡忠盡孝,在公職要盡職盡責,在藝術要盡善盡美,在家庭要盡情盡意,在朋友要盡仁盡義。他認為藝術可以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人的德行修養;他不刻求成為什麼大家,書家要有深厚的學養,學養愈深,其書卷氣愈濃;藝術成就不能靠個人的自我吹捧,自我吹噓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藝術家是一個綜合體,既要有知名度,又要有美譽度。當然,世上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然而,那缺失的,也許正是今後人生追求的目標。張劍鋒的志趣,正如其詩所雲:“大漠英雄志,滄海聖賢心。開胸見日月,抱樸守乾坤。登峰覽眾嶽,把酒洗紅塵。淡泊尋寂靜,潑墨走年輪。”
張劍鋒藝術簡介張劍鋒,河南省南樂縣人。年畢業於鄭州大學法律系。現任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維權鑒定委員會委員,清華美院創研中心書法導師,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書協行書專業委員會主任、河南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名譽會長。
(首屆香港青少年書法大獎賽暨翰墨香江——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中國書法·美術名家作品展參展藝術家系列報道之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