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流淌的易水,承载着易县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一溜十八岗”,更是以美丽的传说,见证着这片热土久远的历史。
相传,周武王灭商,姜子牙列出封神榜。武王封召公为燕王。燕王一些属地多山区,便以岗为单位,五人一伍,十人一组,十五人为一岗。得赏地者各自安家落户,为便于区分,人们在岗前加上姓氏用以称呼。因此,安岗、赵岗、田岗、皮岗、程岗、牛岗、石岗、良岗等十八岗得以诞生。
民国初年,良岗已经成为易县西部山区经济文化中心。良岗大集逢三排八,但见人头攒动,熙来攘往,小摊遍布,美食居多。其中,尤以油条、烧饼受人追捧。
易县良岗的烧饼多指缸炉烧饼。相传为二十世纪初良岗赵氏避战乱时,以水缸残块代替铁锅的偶然发明,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以卧倒的瓷缸做灶膛,用油和好面,打成烧饼坯,沾上去皮芝麻,然后贴在瓷缸内缘,直接用下边的松炭烤熟。因“缸”的光滑、厚实、耐火,加之制作工艺独特,良岗缸炉烧饼与其他烧饼大为不同,面光,不糊,吃起来香、脆、酥。。
易县良岗缸炉烧饼为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鼓形状,粘有的芝麻点点密布,颜色焦黄诱人,可谓形色俱佳。表面酥脆,里面层层叠叠,表里有着不同的质感和口味。酥脆可口,微咸,虽易碎而不影响其口感,特别是外面的芝麻经烤制后有一股特别的清香。抗日战争时期,杨成武、白求恩等人品尝过后,对其赞不绝口。
这种纯手工制作的缸炉烧饼,历经和面、醒面、成坯、粘芝麻、烤制、出炉几步而成,每一步看似简单,其实皆不可有丝毫纰漏,否则将口感尽失。因缸内呈凹形,火候上更是讲究,或凉或热,面坯极有可能滑下来。
多年来,良岗镇多户人家以经营缸炉烧饼为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和谐发展,也成为易县这一旅游文化胜地的一朵奇葩。
易县良岗镇拥有上百家的炉灶用于制作缸炉烧饼,除了在本地销售外,也以电子商务形式销往了全国各地。易县良岗缸炉烧饼曾荣获“中国保定首届旅游美食节传统风味小吃”金奖和推荐小吃,发展市场广阔,工艺文化资源宝贵,亟需保护与传承发展。其中,良岗村赵海涛为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良岗镇已被设立为专门制作缸炉烧饼的场所。其作为主要传承地点,整理出了书面介绍、传承表、教授制作过程等影像文字资料。同时,还努力配合易县文体局、保定非遗保护协会工作,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和美食小吃比赛,获得了多个奖项和荣誉。借助易县的旅游文化和文化农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对其宣传推广,如今,到良岗采购、品尝、参观学习的人与日俱增。
年易县艺臻广告有限公司摄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一览
1、南庄南乐圣会
2、尧舜口哈哈腔
3、良岗烧饼
4、易县形意拳
5、易县莲花落子会
6、陈家会村霸王鞭
恭喜以上全部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与有志之士携手并进,为保护、传承易县及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微薄之力。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