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动荡不已,五代更是干戈纷纷,百余年间无人过问治河筑堤之事。北宋庆历八年(年),黄河决堤改道,成为第三次大改道,形成了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北流经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年,又分出一流经西汉大河故道、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黄河下游分为北流与东流两股,史称二股河。清水镇在哪里?清光绪二十九年《南乐县志·古迹·清水镇》转引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在县东,宋人引河出此入于二股渠,所谓清水镇河也。其后河流涨溢,镇亦淹没。”意思是说,清水镇位于南乐县东部。宋朝人曾在这个地方将大河(宋庆历八年六月黄河在商胡决口,宋人称“北流”)之水通过二股渠(清水镇河)导入二股河(漯川故道,亦称陆塔河)为大河减水分洪。后来因大河涨溢,清水镇被淹没。
清水镇真的因“河流涨溢”而被淹没了吗?在南乐历史上有过两个大型地理实体因河流涨溢而被淹没的先例。一是县北的方山。《读史方舆纪要》载:“方山在南乐县北七里,旧有二土山并峙,其形方正,宋嘉祐(—)以后,大河经县境,荡决不时,遂为平陆。其地名方山村”。一是县东的故朝城,《读史方舆纪要》载:“在县东二十五里,即今韩张堡……宋明道二年()以河圮移治社婆镇(今莘县朝城镇)。
上述两个地理实体因河流涨溢而被淹没的先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淹没的时间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清晰明确,遗址尚存,且有着极为丰富的口碑资料。
清水镇的消亡年代与南乐县城迁址的年代相吻合。从《读史方舆纪要》:“宋人引河出此入于二股渠(清水镇河)”地记载看,清水镇地消亡时间大体应在宋人引河之后。宋人引河的时间,《宋史河渠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朝廷委派大臣范子渊为督河官,主持大河治水事宜。范子渊求救教治水方略,宰相王安石主张打开第四埽、第五埽,将河水导入二股河(漯川故道,亦称陆塔河)。然后疏浚清水镇河。大臣刘会持反对意见,刘会认为:清水镇河“浅毁不整”,又无防护大堤,若用其导水,会带来更大灾难。
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宋人引河的时间在王安石宰相任内;其二,宋人引河的地点与《读史方舆纪要》地记载一致,在南乐县境内。
宋人引河的时间既在王安石宰相任内,那么,应该是哪一年呢?查王安石年谱:
宋仁宗嘉祐三年 上万言书,未采纳
宋神宗熙宁元年任翰林学士兼侍讲
宋神宗熙宁二年升参知政事
宋神宗熙宁三年拜相
宋神宗熙宁七年罢相
宋神宗熙宁八年再相
宋神宗熙宁九年再罢
从王安石年谱看,王安石的宰相任期先后共计五年,即、、、、。据《宋史河渠志》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亲授范子渊治水方略并提及清水镇河的记载得知,在王安石出任宰相的上述5年间,清水镇河及清水镇还在南乐这块土地上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宋神宗熙宁年间,不论东流还是北流,仍时常决溢,严重影响了黄河下游广大人民的生活与生产。宋神宗熙宁二年(),也就是王安石出任宰相的第二年,大河于濮阳境决口。决口后的河水冲出一条水路顺自然流势而去。是时,大河干流自濮阳决口以下水势锐减。因此,王安石主张打开第四埽、第五埽借以缓解大河压力的举措以无任何实际意义。
据此可知,王安石主张打开第四埽、第五埽,用清水镇河(二股渠)导水入二股河的时间即《读史方舆纪要》所记“宋人引河出此入于二股河”的时间应是王安石出任宰相的当年,即宋神宗熙宁三年()。
由此可以认定,清水镇在南乐的消亡时间应在年之后的若干年内,可能是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
大河在宋仁宗嘉祐五年()于大名第六埽决口东流之后,经周定王五年(前)黄河故道行洪10个年头复入北流。《宋史河渠志》载:“熙宁二年(),兴工堵塞北流,使河尽入二股河,不久复决而北流。”
复流之后的大河北流,已进入它生命过程中的病态阶段。此前,宋嘉祐五年()河决大名,宋熙宁四年河决濮阳,都是毋庸置疑的征兆。是时,大河泥沙淤垫尤甚,河床逐年增高,泄洪功能亦遂之减弱。它如同一位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老人,已完全丧失了它当年兴风作浪,横冲直闯的本领。
因此,此始至金明昌五年()大河断流南徙的百余年间,清水镇已无因“河流涨溢”而被淹没的任何可能。
事有巧合,在事实证明清水镇于宋熙宁三年()尚存在的10年之后,宋元丰四年(),在南乐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一桩重大新闻:南乐县城迁址。
此次南乐县城迁址,在南乐历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在唐武德六年(),由仓颉庙北侧之昌意城东迁元村镇谷村。第一次与第二次迁址的时间间隔为年。
此次迁址的原因,《宋史河渠志》载:督水监李立之奉命巡视大河北流,为“避黄患”计上书朝廷,建议将大河大堤以内之南乐、浅口、恩州、冀州等十余座城镇迁出大堤之外。建议获得神宗皇帝批准。南乐县城从谷村迁出时间是宋元丰四年九月()。迁驻地点为今日之南乐县城。
自宋熙宁三年()证实清水镇依然存在,至宋元丰四年()南乐县城由谷村一带东迁至今址,时间间隔十年。在此以后,清水镇这个名字也慢慢的销声匿迹了。
清水镇消亡,南乐新城诞生,清水镇变为了南乐县城。
位于南乐近德固东门处的第六埽,为《漳卫南运河志》地记载所否定。《漳卫南运河志》称:“宋嘉祐五年()北流大河于大名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条支流,名二股河,宋人称之为“东流”或“东派”
照《漳卫南运河志》的说法,第六埽当位于周定王五年(前)黄河故道与金堤交汇处,约在今日大名南乐两县接壤处偏北的地方。
由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由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的版《中国历史地图集》“河北东路”标示,大河上自濮阳小吴埽(今内黄县境)以下,有灵平埽(曹村埽)、商胡埽和孙村埽,计四埽。照此顺序以次自上而下排列,原南乐近德固东门处之第六埽应为第五埽。这与《漳卫南运河志》的记载恰好吻哈。
金堤口第五埽的名分得以确立。而这个第五埽正是王安石亲授范子渊治水方略,主张打开的第五埽,即清光绪二十九年《南乐县志》所载“宋人引河出此入于二股渠(清水镇河)之所在。”
凿宋堤以引河(处),位于今韩张镇夏庄村村南,付庄村东宋堤之上,与近德固东门处之金堤口(第五埽)首尾遥相呼应。
“凿宋堤以引河”,语出民国三十年《南乐县志》,其中“引河”二字与清光绪二十九年《南乐县志》载“宋人引河出此入于二股渠”中的“引河”同属一个概念,系指大河之水自金堤口(第五埽)出,然后入于二股渠(清水镇河),再经“凿宋堤以引河处导入二股河(漯川故道,亦称陆塔河)。”
二股河之名相对大河干流而言,系指大河决口后顺自然流势冲出的另一条行洪水道。这样的二股河在南乐县境内计有3条。其一是宋仁宗嘉祐五年()河决大名第六埽冲出的二股河(大河东流),由周定五年(前)黄河故道行洪:其二是马颊河,自第五埽(金堤口)以下连通岳儒固河、潘家河行洪,是大河的减水河之一,下流汇入大河东流(二股河)。其三是宋仁宗致和二年(),由仁宗皇帝亲自决定,使大河由陆塔河(漯川故道一段)入京东故道行洪,此道亦称二股河。
自“凿宋堤以引河”处西去,古有顺水沟(亦称“引河沟”),位于今日永顺沟南约米处,大体与永顺沟平行,在李家屯、吴家屯、裴家屯、郭庄和陈庄诸村之南。上游与南乐城壕连通。
第五埽(金堤口)所引大河之水自此东去,下游汇入潴龙河洼地,再入南乐城壕与东来之顺水沟连通融为一体。于是,二股渠(清水镇河)皱型形成。
二股渠(清水镇河)有别于二股河,实为人工开凿而成,系宋人治理黄河的主观行为。
清流桥,清光绪二十九年《南乐县志·古迹》载:“在南关,(明)嘉靖元年()知县周球建。”清流桥亦名清水桥(口碑),是座落于南关中段七垅庙北侧的一座水工建筑物。应是因河名桥得名。桥下的河流正是二股渠(清水镇河)。而清流桥的出现也正好印证了清水镇河的存在。
清流桥由来已久,与清水镇河互为依存。因此,与其说清流桥为知县周球所建,倒不如说为知县周球所重建为是。
金堤口(第五埽)、清流桥、凿宋堤以引河(处),上游、中游、下游三位一体,把一条宋人用以为大河减水分洪的人工水道二股渠(清水镇河)勾画得清清楚楚,无可非议。
清水镇既与清水镇河互为依存,今日之南乐县城且是清水镇河的经流之地,那么,清水镇与南乐县城的缘分岂不是天作之合。
南乐县城(今)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非清水镇莫属。
首先、南乐县城(今)是南乐版图之内少有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颇似一个南北狭长的高阜。它的北端起自老城十字街偏北处,此始向南延伸,约至南关北部一带。年国家测绘局编辑出版的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标示,高阜的最高处位于老十字街一带,其海拔高度为49.6米。这个高度与元村卫河大堤堤顶和东吉七村西阎王庙台大体相当。若将南乐地势西高东低的因素考虑进去,南乐老城十字街的相对高度将是南乐境内最高的地方。
高阜以老城十字街为中心,周边渐次低下至四门处,平均海拔高度降至47.5米,平均落差为2.1米。其中北门为47.6米,落差2米;东门为47.2米,落差2.4米;南门为47.8米,落差1.8米;西门为47.5米,落差2.1米。至四关尽头处平均海拔高程降至46.2米,平均落差为3.4米。其中北关降至46.6米,落差3米;东关为46.5米,落差3.1米;南关为45.1米,落差4.5米;西关为47.2米,落差2.4米。
建国初期有口碑称,在北关外和老城东北隅的挖土坑里,分别发现古墓葬一座和宋代水井一口,其埋深约在地表以下5米。再考虑老城城建之初出于平整目的,而削去的部分,则老城十字街在古时的相对高度约在10米左右,约相当于3层楼房的高度。
水患历来都是人们应对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南乐县城(今)的地形地貌当然是古今城镇规划和建设的最佳选择。清水镇作为军事重镇之一岂能例外。
其次、南乐县城(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
南乐县城(今),在古代,它南靠宋朝国都汴京的北门锁钥——澶渊和军事重镇德清军,北依宋朝的陪都——北京(今大名县城东偏北大街村一带)和军事重镇天雄军。其间有官路(亦称“盐路”或“京封御路”)一条纵贯南北。
它,东有韩张、朝城,西有元村、楚旺4座古镇分列左右,构成在东西一条线上以南乐县城(今)为中心,与其余4镇几乎均等对称的格局,俨然宋都北门锁钥以北的另一条东西布置的军事防线。
东西南北,位当其中,可见南乐县城(今)的战略地位非同寻常。难怪《大清一统志》称其地“矗如巨防,扼为要津”。
清水镇同样是古代南乐境内的军事重镇之一,若查寻它的踪迹,与其同在“县东”(以谷村一带作参照物)的南乐县城(今)之前身,无疑是应在重点考察之列。
其三、清水镇与南乐县城(今)在同一区位。
清水镇在南乐县版图中的位置,清光绪二十九年《南乐县志》在记载中开列了两个条件。其一“在县东”。其二,是“宋人引河出此入于二股渠”的地方。
“在县东”说,事实上与南乐县城东迁今址中的“东”,应是同一个概念。因为这两个“东”所依据的基准点(参照物)都是谷村一带的南乐县城,即后唐改昌乐为南乐的地方。
至于“东”到什么地方?且看第二个条件“宋人引河出此入于二股渠(清水镇河)”。这句话前文已有所述。说明清水镇河西起金堤口(第五埽),东到“凿宋堤以引河”处止。
鉴于第二个条件的制约,“在县东”中的“东”则必然受到清水镇河定位的局限。
况且,清水镇的位置不可能在宋堤以东。因为宋时南乐东界朝城,而朝城县的治所就是今日南乐县所属的韩张镇。宋明道二年(),因“河圮”,朝城县治东迁40里于社婆镇(今朝城镇)。这说明当时南乐、朝城两县接壤处应在今日南乐县城与韩张镇之间。年《中国历史地图集·京东西路》关于南乐、朝城这段边界的标示与上述推测基本一致。
因此,可以认定。清水镇在宋时所处的“县东”,只能局限于金堤与宋堤之间。而这个定位恰恰又是今日南乐县城所在的区位。
再从南北方向给清水镇定位。介于金堤与宋堤之间的南乐版图,略呈一个南北长方形的条块。而这个条块的中间偏南的部位为今日之南乐县城所占据。
既然如此,查寻清水镇的位置只能从南乐县城(今)南北两个方向着手。
南乐县城(今)之南,自南乐县城起至南乐清丰两县接壤处的直线距离约8公里。这个区段几乎没有清水镇立足的可能。理由一,过于偏南部位与“在县东”的意念相悖,不能成立;理由二,除去上述部位的其余部位已属南乐县城近郊,而这个区间则是空白一片,它既无史料记载,且无口碑和遗迹可凭。
南乐县城(今)之北,是南乐古迹分布密集区。它北有唐时河北五镇(魏州、博州、相州、澶州、邢州)曾于此会兵的军事重镇五花营;北偏东有周威烈王八年(前)晋赵氏所筑之平邑古城;南乐县城(今)北近处,则有宋嘉祐年间尚存的两座方山。
至此,查寻清水镇的位置只有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对南乐县城(今)而言,只能是唯其莫属了。
综上所述,南乐县城(今)的前身即清水镇,清水镇即今日之南乐县城。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