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扁平疣的好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8833387258790876&wfr=spider&for=pc“春潮涌动春意浓,习主席调研来到雄安城,总书记指示高屋建瓴,描绘了雄安新区锦绣前程……”5月16日,容城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书传承人王凤仙、邵振清夫妇正在演唱自创的西河大鼓《习主席调研到雄安》,台下听众掌声阵阵。容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书传承人王凤仙、邵振清夫妇演唱自创的西河大鼓《习主席调研到雄安》。(徐辉/摄)西河大鼓书传承人王凤仙今年60岁,说唱西河大鼓书已有44年。据她介绍,这些年西河大鼓书也经历了繁荣、衰落、再复兴的阶段。“上世界80年代前后,过年过节忙着演出都回不了家,每天能演3场。每场演出人挤人、人挨人,都有上千的观众。”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尤其是彩色电视机的出现,西河大鼓书开始衰落。近些年,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西河大鼓书再次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从去年开始我每周都要到学校教授西河大鼓书。”王凤仙介绍,这几年人们对西河大鼓书越来越感兴趣,每次演出后都会有人咨询想跟着学习。“我现在收了几个徒弟,在小学里也有几个。演出越来越多,感觉心气越来越高,唱的也有劲儿了。”王凤仙的感受,代表了雄安新区多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心声。容城县北张村南乐会在演奏。(徐辉/摄)年近70岁的王增田是北张村南乐会的老乐师,也是南乐会的第四代传承人。据王增田介绍,北张村南乐会到现在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年,北张村南乐会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增田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乐师们的精神更加振奋,广大群众也更加了解和喜爱我们这种艺术形式了。现在有很多孩子找到我,跟着我们学习,这也是一种传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传承人刘永乐介绍,公司现在有六七十名工人,其中有很多40、50的农村妇女。“心灵手巧,很适合芦苇画的创作。既可以满足就业,每个月能挣到几千块钱,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我们公司创作、创新有一定的实力,销售不成问题。现在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场地问题。新区已将安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纳入规划,这对公司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发展的前景很广阔。”安新县端村镇村民陈颖在制作芦苇画。(徐辉/摄)安新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张克信介绍,白洋淀汇集了上游自太行山麓发源的9条河流之水,淀内有条沟壕,被12万亩芦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个淀泊,淀区内有39个水区村庄。白洋淀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了属于白洋淀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雄安新区在大规模规划建设之前,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动对历史文物、历史风貌、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并从年初开始,在全域范围内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据了解,在雄安新区还有雄县古乐、雄县鹰爪翻子拳、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显示,雄安新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其中有项呈活态存在。这些蕴藏古老民间智慧的民间技艺,将随着雄安新区的发展,“老技艺”发新芽,传承并壮大。原标题:雄安新区“老技艺”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