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妈妈同伴留守儿童成长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本报讯(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晓静通讯员罗允)11月3日,走进南乐县梁村乡后翟村的“童伴之家”,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手抄报:红色的国旗、灯笼画出向上“精气神”“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追的光是五角星的星光”等充满感召力的语句由稚嫩的笔迹书写,更显动人。

“这是‘关妈妈’上周末带我们做的,她告诉我们,在心里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就一定会‘生根发芽’。”后翟村一名留守儿童说。“关妈妈”名叫关晓红,该村“童伴之家”共有15名留守儿童,她时刻关心着孩子们成长,也收获了“妈妈”的亲切称呼。“党的二十大催人奋进,引导少年儿童厚植爱党爱国热情,自然也是我的责任。”关晓红说。

据悉,“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南乐县紧紧围绕“文明幸福星”创建重点,厚植“文明”底蕴、擦亮“幸福”底色,“童伴之家”正是一个生动例子。“童伴之家”是南乐县梁村乡面向无事实母亲抚养儿童而开办的关爱之家。从年至今,梁村乡“童伴之家”从最初的1所增加至现在的6所,共帮助名孩子“竭力成人、辅助成才”。每所“童伴之家”严格按照“四有”,即自己有孩子,有文化、有爱心、有耐心的标准,实行村推荐、乡考察、实地入户和孩子沟通等方式,选优配强“童伴妈妈”。

每天下学及周末,“童伴妈妈”联合志愿者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致力于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品格,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撑起一片天。每逢节假日,“童伴妈妈”组织孩子们编排节目,并开展“亲情连线”服务,让孩子们与在外工作的亲人通视频电话,叙说亲情,表达思念。

“如果不是‘童伴妈妈’经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可能我真的会与大学失之交臂。”今年成功考入河北石家庄工程学院的刘双双(化名),因父亲身患残疾、母亲精神失常,在本应全心投入学习的高中阶段,却精神紧绷,几度想要放弃上学外出打工。在父亲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童伴妈妈”经过多次家访和多种方式思想引导,最终帮她打开了心结。“‘童伴之家’,就是我另外一个‘家’,这里的温暖我永远铭记于心。”刘双双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lezx.com/nlxtq/156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