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聚常鲧禹治水主要工程在今豫北濮阳

白癜风能根治 http://m.39.net/pf/a_4484865.html

鲧禹治水地域新考

田聚常

根据史籍记载,上古帝尧时期我国曾发过一次特大洪水。这次洪水,田地、庄园被淹,五谷被毁,人们没有居住的地方,只得扶老携幼,四处漂流。为了解救灾民,帝尧曾派鲧治理洪水。鲧采取堵截洪水的方法,结果越堵水位越高,被尧杀死在羽山。古时发生天灾,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统治人间帝王的惩罚。故舜以“失徳”而将尧囚禁,逼其将帝位“禅让”给自己①,并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总结了鲧失败教训,采取疏导河流的正确方法,经过十三年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尚书》、《孟子》、《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等早期文献对此均有记载。

对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说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但水患发生在哪里?鲧禹治水的重点工程在什么地方?历来聚讼末决,莫衷一是。笔者经过考察鲧禹治水旧痕,爬梳相关史料发现,鲧禹治水的地点在今豫北濮阳一带。

一、洪水发生的地区

对于上古洪水发生的地区,《吕氏春秋·爱类篇》说:“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衍野,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史记·河渠书》说:“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盟津、雒汭至于大伾”。以上文献说是洪水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黄河泛滥,对于泛滥的地点《吕氏春秋》的作者说在孟门以下的平原广野,司马迁说在大伾一带。对于大伾的地望,《史记·正义》说:“在卫州黎阳县南七里是也”,即今河南浚县大伾山一带。对于孟门,《汉书·沟洫志》曰:“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盖鲧所筑,以捍孟门者也”。看来孟门的位置离内黄不远。现代学者沈长云认为:孟门和大伾异名同地,地望在今浚县城东大伾山[1]。濮阳位于浚县大伾山以东,隔滑县、内黄西距浚县60公里,地势广平低洼历来是黄河泛滥处。从以上文献记载看出帝尧以前黄河并没有流经濮阳,帝尧时期,黄河水自浚县大伾出山东流,由山区忽落平原,水势湍急,经滑县、内黄直冲濮阳,受濮阳以东高地所阻,今浚县大伾山以东,滑县北部、内黄南部、濮阳西部广大地区成为泽国,是洪水发生的重灾区。

二、鲧禹治水的地点

从史籍记载看,鲧禹治理的是同一次水患,那么他们治水的区域应该是相同的。对于鲧和禹治水的地点,文献有以下记载:

1.鲧筑堤堵水地点。《尚书·洪范》有“鲧鄄洪水”的记载,说鲧采取筑堤的方法堵水。对鲧筑堤堵水的地点,不少历史地理文献说在今濮阳一带。如清光绪《开州志》载:“鲧堤在州西十里,《寰宇记》:在临河县西十五里。自黎阳(浚县)入界,鲧治水所筑”。清光绪《内黄县志》载:“鲧堤,高一丈六尺,厚二丈五尺。《汉书·沟洫志》曰:‘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盖鲧所筑,以捍孟门者也’”。《大名府志》和《河南省志》亦有相同的记载②。另外,宋代司马光在东郡也登过百里鲧堤,并作诗一首③。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今濮阳一带的浚县、内黄和濮阳县皆有鲧堤,这些应是鲧治水时筑堤堵水的遗迹。

2.禹导河分流的地点。对大禹治水,司马迁曾做过详细的考察。司马迁曾亲自参加了汉武帝指挥的堵塞瓠子河工程,并亲历了堵口的全过程。事后,他在《史记·河渠书》中回忆说:“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又说:为写《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伾,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最后总结说:“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认为大禹治水的主要工程在于“厮二渠以引其河”[2]()。对于大禹开挖的二渠,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说:“二渠,其一即漯川,其二王莽时遂空也”。北魏郦道元认为禹开挖的二渠“一则漯川”,即当时黄河主干道;“一则北渎,王莽时空”。他在《水经·河水》:“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下作注说:“《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二渠水引河。一则漯川,今则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又认为二渠同源,即长寿津一带的洪水,禹为排这里的洪水,在长寿津分别向东、向北开挖了漯川、北渎两条河道。上文中提到的凉城县,在今滑县东北白道口镇大刘营一带。长寿津,在今濮阳一带,地域当在今濮阳县西部,滑县东北部、内黄县南部。这里是上古发生特大洪中的中心区,也是鲧堵水禹导河处。据《濮阳县志》记载:“大禹治水时曾驻跸皇府(今皇埔村)”,今皇埔村位于今滑县东北,濮阳、内黄交界处,是禹的住处“皇府”,也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3]()。

三、大禹治水的主要工程

根据文献记载,禹为了排除洪水,以今濮阳为中心向东南、向北、向东北分别加深加宽了古雍水、古清水、古漯川三条河道。

1.古雍水。古雍水又名瓠子河,是禹向东南排水的主要工程。《水经·瓠子河》:“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郦道元《水经注》释:“县北十里,即瓠河口也。《尚书·禹贡》:‘雷夏既泽,雍、沮会同’。《尔雅》曰:‘水自河出为雍’。许慎曰:‘雍者,河雍水也’,暨汉元光之年,河水南泆,漂害居民,武帝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司马迁曾参加了这次塞河)。……筑宫於其上,名曰宣房宫,水亦为瓠子,堰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可知《禹贡》中的雍水,就是《水经》中的瓠子河。此水在今濮阳西南部,东南流经今山东的临濮集东进入雷夏泽,东注济水。《孟子·腾文公上篇》说大禹“沦济、漯而注诸海”。“沦济”就是从今濮阳县西南雍水河口向东南加深加宽古雍水河道,将一部分洪水引入雷夏泽,再通过济水入海。

2.古清水。古清水亦称古淇水,又名王莽河,是禹向北排水的主要工程。《水经·河水》说:“故渎东北经戚城西,故渎又经繁阳县故城东,北经阴安县故城西,故渎又东北经昌乐县故城东……至于大陆北,播于九河。”文中提到的地名;戚城在今濮阳市区,繁阳在今内黄县楚旺镇北,阴安在今清丰县英满城,昌乐在今南乐县仓颉陵北。可知这条河道经今濮阳市区西,西北经内黄县南,又经清丰县西,又经南乐县西,入今河北省。对于这条河的名称,濮阳地方志书记载为古淇水④,内黄地方志书记载为古清河⑤,《水经》的作者认为是淇水也称白沟,是今河北省南部古清河的上游⑥。郦道元《水经注》说清、淇二名混称⑦。另外,对于这段河道,新莽时代的王横曾认为是周定王五年(前年)“河徙”以后的黄河新道,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段河的片段,在周定王五年以前就有记载。郑杰祥先生根据已发现的甲骨卜辞中的十五个与河有联系的地名地望分析认为:自今濮阳向北的这段河道,从“卜辞资料可知,它至迟也应当是一段商代黄河的旧迹”[4]()。此说与《汉书》作者观点一致。《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堵塞瓠子后,“河道北行二渠,复禹旧迹”,即《水经注》中提到的故渎河和漯川河。禹就是通过开挖故渎河这段河道才将一部分洪水向北“播于九河”的。

3.古漯川。古漯川又名商河或清河,即《孟子·腾文公上篇》所论及的“沦济、漯而注诸海”之“漯”,是禹向东北排水的主要工程。对于这条河道,《水经·河水》说:“河水东经铁丘南,河水东北流而经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河水又东北经卫国县南为郭口津,河水又东经鄄城县北。……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郦道元注:“商河首受河,…….世谓之清水。”文中提到的地名:铁丘在今濮阳市区,濮阳津在今濮阳县昌湖村,卫国县治在今清丰县孙固城村,杨虚县,在今山东高唐县西南。可知古漯川在高唐以下称商河,也叫清河。王玉哲先生认为“这条商河俗称小漳河或称清水,也就是《史记·苏秦列传》中所谓:‘赵,南有河漳,东有清河’的清河”[5]()。其实,这条河流的上游濮阳一带河段,也称商河,或谓之清河,濮阳上古时称商丘就是因此而得名的。直到商代这条河还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还有商王在滳河燎祭⑧和占卜的记录:

《合集》卜辞云:

丁亥卜,古贞:鹿□于滳

《合集》卜辞云:

王其侑于滳,在右石燎,有雨?

既川燎?有雨?

□其呼戌舞盂,有雨?吉。

□万舞盂田,有雨?吉

以上卜辞中鹿与滳同版,盂与滳同版,根据同版卜辞地名联系法,鹿和盂离滳水不远。鹿地在今濮阳县城南鹿城村⑨。盂地是指今濮阳县城东南的程庄村⑩。二地同在今濮阳县城南,东西相距不足10公里,又同在商代的滳水岸边,可知古代的滳河在今濮阳县城南。清光绪《开州志》详细记载了这条河在濮阳的行迹:“自滑县流入,东行汇为黄龙潭(今鹿城村附近),又迤逦而东过州城(今故县村)南门,(东经程庄村附近),至清河店之西(今清河头村、昌湖村之间),东北下经临河(今濮阳市区临河寨村)故城,转而西北过田村等庄……至孙固城(《水经注》提到的卫国县南,今清丰县孙固城村)入清丰县界。”另外,今濮阳县城东清河头村,是高唐以下商河(也称清河)的源头。清河头附近的昌湖村原名商湖,是《水经·河水》提到的濮阳津也是商河中的要津,《宋史·河渠志》庆历八年(年)“六月癸酉,河决商湖”即指此处。禹就是通过开挖这条河道,将一部分洪水通过古商水入海。

四、结语

对于上述河道,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条结论:

(一):濮阳是洪水发生的中心区。濮阳古时属兖州,是尧舜时期洪水发生的重灾区。早在20世纪40年代徐旭生结合考古调查资料断定:“洪水的发生区域主要的在兖州,次要的在豫州、徐州境内。余州无水。禹平水土遍及九州的说法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渐扩大而成的[6]()”。

(二):鲧禹治水的重点工程在濮阳。为了堵水鲧在“孟门”以下今浚县、内黄、濮阳一带修筑了很多堤防,俗称“鲧堤”。禹在今濮阳一带分别向东南、东北、和正北开挖了雍水,漯川(商河),清河(淇水)多条道。

(三):“桑间濮上”是大禹治水后濮阳一带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尚书·禹贡》曰:“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众多河道已经疏通,雷夏洼地已汇成湖泽,土地已能够种植桑树。人们从躲避洪水的高丘上搬到平地居住,饲养家蚕,青年男女戏耍在桑间,将装在筐里的各种美丽图案的丝织品由船运经济水、漯水和黄河运往各地。

注释:

①据佚名氏《古本竹书纪年》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张洁,戴和冰点校《古本竹书纪年》(第一版),第1页,齐鲁书社,。

②对于鲧堤的位置,明正德《大名府志·山川》记载:“旧志云:‘州城北至大名,南接长垣,其间长短无名之堤不可历举,其大而远者,城北一道自滑县过州境,入清丰西五里,即古堤堰’”。文中州城指开州城,明代开州城即今之濮阳老城。另外《河南省志·黄河志》说:“自濮阳(县)城至疙瘩庙间堤毁,疙瘩庙以下北经清丰城西、南乐之近德固、运古宁甫入大名县境”,“旧志记作‘鲧堤’‘秦堤’或‘汉堤’”。《河南省志·黄河志》(第一版),第-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③宋·司马光《鲧堤》:“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见清光绪《开州志》(第一版),第页,中州古籍出版社,。

④清光绪《开州志》载:“《方舆纪要》:‘淇水自浚县合卫河支流,复引而流入开州,又东北入内黄县界。……《通志》;‘淇水在开州,今凅’”。

⑤清光绪《内黄县志》载:“清水,《前汉书·地理志》内黄县注:‘清河水出南’”。

⑥《水经·淇水》载:“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又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⑦《水经注·清水》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郦道元注:“谓之清河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无清河可来,所有者唯钟是水耳,盖河徒南注,清水渎移”。见王国维《水经注校》(第一版),袁英光刘寅生标点,第-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⑧燎祭也称柴祭,是原始社会就已出现的祭祀自然神(后代也用于祭祀祖先)的一种重要祭天仪式。柴字又写作祡,《说文》:“祡,烧柴尞祭天也。”段注:“火部曰‘尞祭天也。’……柴与祡同,……故烧祡祭曰祡。”《尔雅·释天》说:“祭天曰燔柴。”郭璞注:“既薪烧之”。都是说这种祭祀是通过焚烧柴木进行的。所祭的对象是“天”,也就是自然神。

⑨鹿城,旧名五鹿。清嘉庆《开州志》载:五鹿“(《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过卫,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即此。对于鹿城,《濮阳地名》释:“不少史书言,此即春秋五鹿”。见王培勤《濮阳地名》(第一版),第3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

⑩《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省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年12月版页云:“程庄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70米。出土有龙山文化泥质和夹砂绳纹罐、瓮、陶拍子;商代泥质灰陶豆、盆;周代的夹砂红陶鬲、罐、红陶瓮等”。

参考文献:

[1]沈长云,禹都阳城即濮阳说[J].中国史研究,(02).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3]濮阳县志[M],北京:华艺出版社,.

[4]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lezx.com/nlxtq/147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