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子词。在隋、唐至五代时期,中国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调,被称作曲子。这种曲子可以填词歌唱,所填的歌词就被称作曲子词。
:宋以后词调由俚俗转为要求雅正,称为雅词。周邦彦是雅词的典范作家。
:相对于雅词而言。常指描写情爱的诗词。
:即艳词。侧艳,指文辞艳丽而流于浮华。
: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当时“词”这个名称还未确立,所以不能说“近体乐府”是词的别名。
:自创新曲,而寓其声于旧调。即按旧有词调作词,而不用原来调名,在新作的词中摘取二三字,作为新的调名。
:宋代所谓大词,包括慢曲及序子、三台等。
:宋所谓小词,包括令、引、近等。如如梦令、青门引、好事近。自明以后,则称大词曰长调,小词曰小令,而引、近等词,则曰中调。
:北方人称词为南词,以区别于北词(曲)。
:元人也称词为南乐。
:明人以58字以内为小令。
:明人以59字至90字为中调。
:明人以90字以上为长调。
:也称自制曲、自度腔。通晓音律的词人,自写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如《暗香》、《疏影》都是姜夔的自度曲。
: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所谓“过腔”,仅是音律上的改变,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
:于词意转折处,使上下句悟结合,起过度或联系作用的字。一般多用去声字担任,如苏轼词“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中的“正”字。
:宋以后,词的内容、意境和题材都繁复了。有时光看词的文句,还不知道为何而作。于是作者有必要给加一个题目,这便是词题。
:“词序”其实就是词题。如果用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来说明作词缘起,并略为说明词意,这就称为词序。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
:琴趣,原出自陶渊明。后南宋时出版商汇刻诸名家词集时,为了编成一套丛书,便一本一本的题为某氏“琴趣外篇”(琴趣在此误取琴曲之义)。至元明时,许多词家都不明白“琴趣外篇”这个名词的意义而以为“琴趣”是词的别名,对“外篇”的意义亦有误解,于是非但把自己的词集标名为“琴趣”,甚至把「外篇」二字也删掉了。因而“琴趣”一词以误传误,被后世人认为是词的别名。
:凡词谱中注有叶字者,即与上句所押之韵,同属一部,而不变换他韵(关于是否一部,请检用词韵)。
:凡词谱中注有韵字者,即每阕词中,起首押韵之处。
:凡词谱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韵之句。
:凡词谱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顿逗处。
:凡词谱中注有换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韵,至此则换平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平。凡词谱中注有换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则换仄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仄,既换平韵之后,又换仄韵。与上文之仄韵不同一部者,谓之“三换仄”。同属一部者,称为“叶仄”。既换仄韵之后之后,又换平韵者,亦同此例。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凡词谱中注有叠字者,有四处区别:一,叠句,如如梦令,如梦如梦。二,叠字,如忆秦娥后前后第三句起三字皆叠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叠字,如调笑令,下片起首例叠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转。四,叠韵,如长相思,起二句,君泪盈,妾泪盈,二句韵同。
: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
:“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词的上下可称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
: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
:又称歇拍,词的结尾处。但结拍井非结句。
:词从单遍发展为两遍,凡是下遍开始处的句式与上遍开始处不同的,这叫做换头。
:又称“过变”、“过处”、“过拍”,即换头。
: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
:一个曲子,原来属于某一宫调,音乐家把它翻入另一个宫调,节奏既变,歌词亦变,便出现带“转调”二字的词调名。
: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
:又称“减字”。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减叫做偷声,与移宫转调有关。
: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增叫做添字,与移宫转调有关。
:即添字。
:宋人以音繁词多的曲调为大拍。
:以旧曲翻成新调,亦可以称为近拍。
:大曲以许多曲子连续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几十遍。
:从大曲中摘取其一遍来谱词演唱,称为摘遍。
: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称为拍序。
:大曲歌遍之第一遍,谓之歌头。
: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后为入破。
:又称“倚歌”、“倚声”。先有乐曲,然后依这个乐曲的声调,配上歌词。宋元以来一般人则通称“填词”。
:宋人为歌词作曲,称为“填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