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河南坠子
坠子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是曲艺的一种,约有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改弹拔乐器为弓弦乐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变化,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俗称“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创行列中来,使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山东、安徽等地。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坠子表演开始出现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开封相国寺出道登场的张三妮和尹凤宝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传承方式和传承状况大名河南坠子的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对口唱三种,演员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对口演唱时,另一人还打单钹或书鼓;伴奏者拉坠琴并踩打脚梆作为击节。中长篇曲目有说有唱,以说为主。短篇曲目只唱不说,稍加韵白。传统的中长篇书目有《杨家将》《金鞭记》《响马传》《大红袍》等;短篇小段有《偷石榴》《小黑驴》等。20世纪20年代,十字路村张金钟演唱河南坠子很有名声,他们一边行艺,一边在大名乡村广收徒弟。第一代徒弟为“广”字辈,如申广玺、陈广杰、杨广玉等,多达50余人。第二代徒弟为“献”字辈,人数更多,遍布大名卫河以东大片区域,较为集中的村镇有:束馆镇、冢北、北峰、马陵、普明滩、从善楼等。河南坠子在大名的另一条支脉,是郑时庄的阎义凤(艺名破大锣)、齐秀云夫妇。他们于年投师广平县艺人杜学勤学唱河南坠子,艺成后行艺各地,并收授徒弟,徒弟大多是大名城北一带人。第一代徒弟“瑞”字辈就有40余人。还有城南的一支坠子队伍,“明”字辈如东范庄的阎明芳,旧治东村的贾明奎、未城的杜明清、李明太等。“明”字辈都是魏县大马村坠子艺人李元发的徒弟。李元发是河南省南乐县坠子艺人李勇喜的徒弟,“明”字辈艺人又在大名城南广收徒弟,为“之”字辈。这三支河南坠子队伍,一时全部占领了整个大名县曲坛,河南坠子成为大名县最主要的曲种,有名的评书艺人任国祥也拜在河南坠子艺人门下,取得艺名“任金祥”,算作河南坠子“金”字辈。大名的坠子演员众多,影响很大,水平亦高。老艺人李和春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名曲坛享有盛名,积极组织曲艺队,编演新书目,对推动大名的曲艺工作起到带头作用。坠子艺人中的佼佼者当数齐秀云,她20岁时就以长篇大书《杨家将》《响马传》《小八义》《刘公案》享誉县内外,足迹遍及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保定、天津和山东省、河南省,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担任河北省曲艺家分会理事,年创“百花剧社”(即大名县坠子剧团)。20世纪80年代后,大名县参加省、地区的各种曲艺汇、调演都在坠子上取得成就,赢得声誉。获得河北文艺振兴奖的是河南坠子《俏争春》。邯郸地区参加河北省“空中书擂”大奖赛,亦用大名创作、表演的河南坠子。至5年年末,坠子演员及爱好者已很少,随着其他艺术形式的不断出现,坠子在县内濒临失传的境地。
传承谱系张金钟→申广玺、陈广杰、杨广玉→王献坤、李献英、李献强
王洪林(王献坤)→王增银→王建国、范翠霞
李勇喜(南乐人)→李元发→阎明芳、贾明奎、杜明清、李明太
保护措施县文联直接领导县曲艺协会,对其督促指导,曲协为县重点“八大协会”之一。定期对曲协领导班子进行改选,并不断充实有生力量。县里举办文艺活动,必安排一定数量的坠子节目。对坠子演出团队,予以优惠政策和精神鼓励。
摘自《大名县志》
原标题:《大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河南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