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乡民俗文化欣赏濮阳戏曲精彩纷呈

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戏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就有存在。濮阳剧种繁多,五彩纷呈。濮阳戏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以戏曲的形式表达爱憎,寄托思想感情。它是龙乡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龙乡文明的瑰宝,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今天带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濮阳地方戏曲的魅力:

南乐目连戏

“目连戏”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对中国的戏剧起源,沿革及发展传承等研究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研究华夏史学史、文学史、民俗文化等提供珍贵资料。该剧无论在表演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注入了中国传统宗教和伦理说教的内容,这对研究宗教信仰,佛教文化和历史等提供了有力佐证。编辑本段起源“目连戏”是曾经流行于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本,以民间杂耍为主,集综合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开肠剖肚等特技表演,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唱腔初为民间小调,清朝时改为大平调。

“目连戏”自宋朝由开封传到南乐县。南乐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偏僻封闭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使该戏曲一直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风貌,其表演形式、戏剧程式等方面无不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

“目连戏”起源于河南、深藏于南乐民间,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剧种,堪称戏剧的老鼻祖,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对中国的戏剧起源、沿革及发展传承等都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研究华夏史学史、文学史、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等提供了珍贵资料。有专家认为,“目连戏”的发现和研究可能会改写中国戏曲史。历史上的戏曲艺术,据记载是以元杂剧为始,而“目连戏”则早于元杂剧,其情节内容与唐朝的目连变文一脉相承。南宋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倍增。”明朝有郑之珍创作的戏剧《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目连戏”在清康熙年间曾传人宫廷。

大弦戏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西厢记》、《两架山》等。

濮阳大弦戏原称公兴班,自宋朝年间座班于濮阳至今千年不散。抗战时期濮阳大弦戏班积极宣传抗日,归冀鲁豫军区管辖,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并涌现出多名英烈人物。解放后该团归平原省管辖,更名为新新剧社,年平原省撤销,复归濮阳县所辖,又更名为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文革中大弦戏剧团曾被一度砍掉,后经多方努力,年国务院文化组、河南省委宣传部专门下文保留了这一稀有剧种。

范县四平调

四平调是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广大接壤地区的一个地方稀有剧种,她由苏、鲁、豫、皖交界一带的苏北花鼓演变而成。因四平调的基本板式平板取之于花鼓的平调,兼有四省之意,故称四平调。四平调唱腔的特色,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具南方的婑婉,优美平和、通俗易懂、雅俗共偿。其表演技艺舒展大方。四平调主弦伴奏乐器为高胡,拉奏里弦时弓杆擦奏外弦,发出五度和声效果,颇具特色。

四平调主要传统剧目有《陈三两爬堂》、《梅香》、《三告李彦明》、《绿牡丹》、《珍珠衫》、《小包公》、《王宝钏》、《杨八姐盗刀》等。四平调唱腔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具南方的委婉,优美平和、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其表演技艺舒展大方。近年来,在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博采众长、其音乐唱腔逐步丰富、完善,在中原大地极具影响力。

范县是名符其实的戏剧之乡。早在明正德年间,戏曲家桑绍良(濮州人),就著有杂剧《独乐园》,并编著了孤本《元明杂剧》。洪武初年,濮州在玉皇庙建起第一座戏楼,明万历年间,又建城隍庙戏楼。范县李康店戏楼建于清光绪五年(年),光绪末年,范县城内建龙王庙戏楼,旧城集建张庄戏楼,可见在明清时期濮州、范县戏曲就颇为兴盛了。

濮阳大平调

濮阳大平调源于濮阳民间,是在开州(濮阳)土生土长的一个古老剧种,故过去又称“开州平”。濮阳大平调是板腔体梆戏。因梆子灼目贯耳,又称“大梆戏”、“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圆润平缓,又是中原地方音韵,故也称平调;又因该剧种上演剧目均为朝纲大事,演员阵容庞大,群众历来视为大戏,为与其他剧种相区别,平调就逐步定名为大平调,相沿至今。

大平调形成于明朝年间,其分布以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鲁西、冀北地区。大平调的主要唱腔为:“头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四大板类。曲牌有《大开始》、《小开始》、《四字开门》、《五字开rT}、《六字开17)5、《五马》、《二凡》、《朝阳歌》、《一枝花》等,乐器有大铙、大钗、尖子号、大弦、二弦、三弦、梆子、笙、唢呐等、大平调在其形成初期,多为灾民谋生而自发组织的小戏班,作“板凳头”演出,它糅合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形成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濮阳二夹弦

二夹弦在其形成初期主要流行于河南、山东交界的黄河两岸,后来向河南、山东的其他地区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等地传播,濮阳二夹弦主要流行于濮阳县、市及与其周边临近的河北、山东等地区,尤其在濮阳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原属于民间小调,经不断演变发展,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用以拉奏而得名,是流行于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的民间戏曲剧种,深受黄淮地区人民群众喜爱。据传,二夹弦最早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纺棉小调,后来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曲调和其它剧种的优秀素材,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发扬与改进,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戏曲艺术表现形式。

濮阳二夹弦节奏高亢明快,在唱腔方面讲究亮丽、清新、活泼,抒情委婉,多用鼻音,曲调在发展中汲取了黄河船歌、渔民号子、花鼓、梆子、打夯号子、民歌小调、琴书及其他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和艺术所长,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演唱技法上讲究句尾用鼻音和胸音的有机结合,模仿手工纺车音色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真假声频繁交替的二夹弦声腔特色。其剧目方面,多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且农村题材居多,富有深厚的喜剧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二夹弦,在我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民间有“撕绫罗,打茶盅,不上二夹弦一声哼”、“听了二夹弦的哼,不穿棉袄暖三冬”等说法。

农村戏台

提到家乡戏,不免想到儿时常随爷爷奶奶一同听戏的情景,剧场是原来村里的仓库院改的,院子并不是很大,容积率很高,常是人挤人,来的早可以自带凳子座着看,来的晚只有站在后面听哟。而剧团演出不是白演的,是要卖票的,许多人都买不起票,就想蹭戏。小孩子脸皮厚,常常偷着钻进去看戏,被看管的人逮住,也就是被骂几句,被乖乖地拽住耳朵撵出为止。

听戏,也成为我儿时的一种特殊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lezx.com/nlxfc/15089.html


当前时间: